硫化猪油(YD-1810C)的应用及典型配方 YD-1810C是一款浅色、低气味的非活性硫化较压抗磨剂,具有粘度大、黏附性好、油膜厚、抗磨性高的特点,适于在金属塑性变形工艺作为主剂使用,调和中高端冲压油、拉伸油;工业油品中适于调和导轨油,与YD-1810B相比有更强的经济适用性。 具体指标如下: 类 型 热稳定较压添加剂;浅色,低气味,含非活性硫 组 分 硫化猪油,不含矿物油 外 观 棕红色透明中粘度液体 技术 数据 检测标准 色 度 ≤8.0 (GB/T 6540) 硫 含 量 % 10.62 (GB/T 17040) 活 性 硫 含 量 % ≤1 (GB/T 17040) 铜 片 腐 蚀 试 验 环烷基基础油+10%YD-1810C,3h/100℃ 1a (GB/T 5096) 运 动 粘 度(40℃)mm2/s 750 (GB/T 265) 密 度(20℃)g/cm3 0.981 (SH/T 0604) 闪 点(开口)℃ ≥220 (GB/T 3536) PB N (环烷基基础油+10%YD-1810C) ≥833 (GB/T 3142-1982) PD N (环烷基基础油+10%YD-1810C) ≥5500 (GB/T 3142-1982) PB N (抚顺150sn+10%YD-1810C) ≥882 (GB/T 3142-1982) PD N (抚顺150sn+10%YD-1810C) ≥6080 (GB/T 3142-1982) 备注:环烷基基础油感受性低于石蜡基基础油,粘度mm2/s(40℃);基础油不同,对试验数据略有影响 以上数据只能表明一款添加剂的基础指标,并不能准确评定该添加剂的整体综合性能;还要看其油溶性、色度、气味、铜腐等,更要通过四球机多点测试,综合分析,才能基本判定其综合性能,确定其使用场合。详细检测过程请登录网站“产品中心/?Product48/Product51/Product54/24.html 备注-1:1. 可溶于90%以上的Ⅰ类油,与Ⅱ类、Ⅲ类加氢油的相溶性略差(硫化程度越深,与基础油的相溶性越差;基础油的精制程度越深,与添加剂的相溶性也越差),建议使用前做相溶性测试; 2.不能与T202(硫磷丁辛基锌盐)、T203(硫磷双辛基碱性锌盐)这类抗氧抗腐剂配伍使用,否则会把作为过氧化物的硫剂分解;并且T202、T203中的锌有很强的亲水性,影响油品质量和寿命,故而也不建议使用。 优点:1.活性硫含量<1%,作为主剂使用时,在使用过程中不需要加入有色金属钝化剂;适于调和低速中负荷、重负荷等油品;若配合YD-3015在高速、苛刻工况下使用,效果更佳。 2. 据大量的四球数据得出,YD-1810B在较压抗磨方面优于进口同类及活性、高硫含量的硫化脂肪类产品,在不降低加工效率的情况下,可大幅度降低企业的采购成本。建议所有硫剂在选购前,运用“线性理论”进行必要的四球测试。 以不锈钢 冲压 加工为例: 现在市场中大部分不锈钢冲压油采用的添加剂主要是: 1,氯化石蜡,添加比例10%~**;2,硫化(烯烃)棉籽油,添加比例10%~40%;3精炼的动、植物脂肪,添加比例5%~20%; 4.磷酸酯,添加比例0.5%~3% 在不锈钢制品塑性加工,如冲压、拉拔、冷镦等工艺中,上述配方的优点是各种添加剂很容易采购且成本较低,缺点是加工效率较低且质量不高、腐蚀性严重、工件在放置24小时以内容易出现发黄的现象;出现问题后的解决方案基本是调整油品粘度或增加各种添加剂的添加量,有时甚至会采用纯剂,但依然达不到良好的效果,故而此配方体系已经没有提升的空间。 根据大量的*经验及四球数据,亿达渤润总结出不锈钢冲压油的建议配方: 1.硫化猪油YD-1810C(或YD-1810B)为主剂,添加量10%~20% 2.以氯化石蜡为辅剂,10%~30%;3.环氧大豆油,1%~3% 4.硫化脂肪酸酯YD-3015,2%~5% 说明:硫化猪油的油膜厚、粘附性好,具有优异的较压抗磨性,适合于重载冲压工艺,故而作为主剂使用,与传统 硫化棉籽油相比成本略高,但是加工效率可以得到明显提升,苛刻工艺可以复配YD-3015使用,以提高油品的较压性能;降低氯化石蜡的应用量,加入环氧大豆油,避免了腐蚀性、工件发黄等问题的产生。 以下数据是市场中主流 不锈钢冲压油 的配方和亿达渤润常用 不锈钢冲压油 的配方对比: 配方A:T301 40%+T405 15%+植物油 8%+进口硫化烯烃(**40) 2%+磷酸酯 1%+500SN 余量 配方B:YD-1810C 10%+T301 15%+YD-3015 3%+环氧大豆油 1.5%+500SN 余量 配方A 配方B PB N 725 784 PD N 4903 7845 1000N 磨斑 0.54mm 0.47mm 2000N 磨斑 0.77mm 0.67mm 3000N 磨斑 1.09mm 0.88mm 通过以上四球数据可以看出,选用同样基础油、同样的实验方法,配方B的较压抗磨性远优于 配方A,且通过对主剂添加量的调整,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配方A即使再增加主剂的添加量,也没有太大的提升空间;虽然配方B的成本略高,但是加工效率却远**配方A。 鉴于工艺的特殊要求和成本控制,可以对主剂进行适当的增减;上述建议配方体系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在切削工艺中的使用: 现在市场中的不锈钢切削油采用的添加剂主要是: 1.深色硫化脂肪油,添加量5~15% 2.氯化石蜡,5%~30% 3.硫化烯烃,2%~5% 4.动植物脂肪,5%~20% 上述配方除硫化烯烃外,其它几种添加剂均容易采购且成本较低,缺点是颜色重、气味大、腐蚀性高、加工效率较低、机台有“黄袍”产生、黏附性强易粘刀,一般的解决方法是添加抗氧剂、防锈剂、缓蚀剂等,但并不会有效解决问题,故而此配方也没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根据大量的*经验及四球数据,亿达渤润总结出不锈钢切削油的建议配方: 1.硫化脂肪酸酯 YD-3015,添加量5%~12%;2.氯化石蜡,添加量5%~20%;3.硫化猪油YD-1810C(YD-1810B),添加量3%~6% ;4.环氧大豆油,添加量0.5%~2% 说明:硫化脂肪酸酯(YD-3015)粘度小、较压性高适合在此工艺中作为主剂使用,以硫化猪油类YD-1810C(YD-1810B)为辅剂,可有效提高油品的抗磨性能,有效保护刀具的后刀面,也避免了因采用植物脂肪而出现“黄袍”的现象;环氧大豆油的加入可以有效抑制氯化石蜡的腐蚀性。(详细说明参考YD-3015的应用) 以下数据是市场中主流 不锈钢切削油 的配方和亿达渤润常用 不锈钢切削油 的配方对比: 配方A:黑硫 8%+氯化石蜡 20%+植物油 5%+进口硫化烯烃(**40) 2%+T106A 0.5%+100SN 余量 配方B:YD-3015 5%+T301 10%+YD-1810C 2%+环氧大豆油 1%+100SN 余量 配方A 配方B PB N 755 833 PD N 5500 7845 1000N 磨斑 0.57mm 0.49mm 2000N 磨斑 1.02mm 0.77mm 3000N 磨斑 1.26mm 0.92mm 1000N—3000N这个压力段是润滑油由物理润滑向化学润滑过渡,由物理油膜生成化学油膜的过程阶段。由于旧的物理润滑油膜随压力、温度的增高而失去效应,新的化学较压油膜正处于形成过程中,由于较压剂里的化学物质正在发生剧烈反应,导致润滑不稳定,摩擦力才会出现不正常的波动,这是整个润滑过程中润滑效果较薄弱的阶段,此阶段的磨斑大小及形态,直接决定了加工效果和效率,所以金属加工中出现的问题绝大多数会发生在这个新旧油膜更替的阶段,这个阶段是无法避免的,但波动的剧烈程度是可以通过选用较压抗磨添加剂改善的,波动越平稳,时间越短暂,它的使用效果就越好。 通过以上四球数据可以看出,选用同样基础油、同样的实验方法,在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配方B的较压抗磨性远优于 配方A,加工效率必然要高,且通过对主剂添加量的调整,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配方A即使再增加主剂的添加量,也没有太大的提升空间,所以,硫化添加剂在选用之前,应该运用“线性理论”进行必要的四球测试